儒

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被稱為世界文明古國。世界文明古國曾經有過四個,其中三個相繼滅絕,唯有中國獨存於世,這是為什麼?因為中國人懂得教育。實在講,中國因為有傳統教育的深厚依托,才得以延續數千年的國脈,一路平安走到今天。

中國傳統教育沒有別的,就是四個字——孝親尊師,這是對人的終身教育。這個教育從哪裡開始?從胎教開始。五千年前中國人就懂得胎教,這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。

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小孩?在母親懷孕的時候。母親懷孕時,眼不看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,她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德行。為什麼?她的喜怒哀樂會產生不同的生理激素,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。小孩出生之後誰最先教他?媽媽。媽媽不離棄嬰兒,嬰兒離不開媽媽,這種母子間的親情是人類的天性,所謂「母子連心」。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孩子,不能離開母親的懷抱,不能離開母親的視線,母親的一顰一笑、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,所以母親的言行舉止應當合乎規矩。規矩是什麼?是《弟子規》《弟子規》不僅用來規範小朋友,更需要母親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出表率。我們看到嬰兒出生後,他會用眼睛觀察,用耳朵傾聽,這就是在學習。等到他到三歲的時候,已經學習了一千天。這一千天的時間不算長,但是作用非常大,根深蒂固,是真正的紮根教育,如果這一千天的根紮好了,一生都不會動搖。就是說,不要輕看三歲之前的孩子,其實他懂事,他有辨別是非、邪正、善惡的能力。為什麼?他的媽媽給他做出了表率。中國古諺云: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因為三歲之前的教育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終身命運,因此教育必須從胎教開始,這是人生成敗得失的起跑線。

中國世世代代賢人輩出,佔人口總數的比例很大,構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和睦相處的太平盛世。中國在歷史上動亂的次數很少,時間很短,繁榮安定的時間很長,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都非常讚歎。歐洲的學者們研究中國歷史,曾提出一個問題,為什麼中國能夠達到幾千年的長治久安?最後一致肯定,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。

中國古時候家有家道,家道是什麼?祖祖輩輩所重視的倫理道德,以四維八德來說,合起來十二個字——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、仁、愛、和、平,這十二個字家家都要學。可能有的人家特別重孝,有的人家特別重義,有的人家特別重仁,故其後代承傳重點略有不同,但世世代代都依靠這十二個字來保持家風不墜。中國人慎終追遠,注重世代傳承,不冀一己、一事、一時之成功,而求建樹於永恆,所以,長輩對後人必定會認真地去進行道統教育,讓他們能夠承傳祖德,光大門楣。中國有句古話「教婦初來,教子嬰孩」,意思是媳婦一進門,長輩就要向她傳授家道門風,讓她做一個合格的母親: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,兒女一但長大養成習氣,就不好教了。這是中國過去的教育思想,跟外國人的觀念不一樣,是非常好的教育哲學,所謂「習慣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」,一個人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。

早期教育,孟夫子是一個成功的範例。孟夫子出生的時候,孔夫子已經過世了,但他很有緣分,有機會看到孔子的書。諸位要知道,這個緣分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為那時的書籍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得到,隨便到書店裡去就可以買。那時沒有筆沒有紙,文字是用刀刻在竹簡上,然後用繩索一片一片地串起來,你看那時做一部書是多麼困難!因為數量太少,真正稀有難逢。所以,孟子有緣得到孔子的著述,分量當然不會很多,只有幾種,可是孟子很得受用。他之所以能得受用,是他的早期教育好。諸位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?孟母最初住的地方靠近墓地,孟子小時候看到人家上墳,覺得很好玩,他就跟著去學上墳;他母親一看,這可不行,得趕緊搬一個地方。可是新搬的地方靠近市場,市場裡面有人殺豬,孟子看了之後很感興趣,就模仿著做殺豬的遊戲;孟母一看,壞事,還得趕緊再搬一次家。第三次搬家,搬到一個靠近私塾的地方,孟子就去學讀書;孟母一看,這個地方不錯,就長年住了下來。從此孟子埋頭苦學詩書禮樂和孔子的典籍,後來終於成了聖人。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後人:教育的根在家庭,合格的母親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證。諸位還可以在中國典籍裡看到,孔子是母親教出來的,孟子也是母親教出來的,文王的父親王季是太姜教出來的,文王是太姙教出來的,武王、周公是太姒教出來的;所以,作為中國母親,自古以來在家庭教育中有著尊崇的地位,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。我們現在做母親的人,如果能把《弟子規》落實在家庭教育之中,那就是落實了聖人的教育,這樣人家的子女,必然是忠臣、孝子、聖賢、明君。

古人云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這句話很有哲理。『無後為大』並不是說只要能生個兒子,就算有後。它更深層的含義是,有了兒子要把他教育好,要使自己的家業、家風、家道能夠承傳下去。如果生了許多兒女,個個都是敗家子,做出很多禍國殃民的事來,辱沒門楣,那麼有這樣的兒女反倒不如沒有,這才是真正的無後。所以,古人的教育,在孩子六、七歲起就開始嚴加管教。誰去教呢?老師,不是父母。父母沒有辦法再教兒女,因為關係太親近了,學問也不夠了,父母講話他不一定聽,所以要送給老師去教。從前兒童七歲起,跟老師一道生活,跟同學住在一起,一個月放假回家一次。老師不是父母,他怕,他不敢不聽。教他什麼呢?完全是生活教育,教他怎樣奉侍老師、孝敬父母、尊重他人,教這些。

中國古代家教的文獻有幾百種,在《四庫》裡面都能看到,而《弟子規》則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,它薈萃了古代家教的精華。當你讀這一本書的時候,等於把中國幾千年的家教書統統都讀遍了,這難能可貴。《弟子規》教什麼?它的綱領是《論語》裡的一句話:「入則孝,出則弟」,它以孝悌為根本,然後再教謹、信、愛眾、親仁,最後是學文。

孝是什麼?孝就是與家人處好關係,跟父母、夫妻、兄弟、姊妹處好關係。悌是什麼?悌是與外面的人處好關係,一個人在社會上有領導、被領導、同事、同學、朋友、親戚、鄰里鄉黨等等,與他們所有的人處好關係,這叫悌。古諺云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孝悌就是人和,人和就天下太平。中國古人很少講國家,開口都講天下,你看那個心量多大!心量一拓開,自私自利的心就沒有了,起心動念總喜歡幫助別人,成就別人,時時刻刻都做好樣子,這就對了,這就是孝悌。所以,諸位不要把這個詞的意思想得那麼狹窄,否則就錯會了孝悌的涵義。

中國古人很重視從小就培養孩子大公無私的品德,因為從前是大家庭,人們聚族而居,不能有私心,否則就會喪失整個家族的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,造成家破人亡的嚴重後果。過去,一個大家庭往往有三百左右的成員,個人起心動念必須要顧及全家全族的利益,而不能只想著自己。家就像一個微縮的社會,所以能治家者必能治國。《大學》云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說明了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宗族、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,治國的本事是在治家當中歷練出來的。

中國幾千年來能夠長治久安,關鍵不是在制度上,而在於人的素質。中國古代,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主流,叫做士大夫。古代四民——士、農、工、商,排在第一位的是士,是讀書人。從前讀書人基本上都能夠做到心是孝悌忠信、身是禮義廉恥、行是仁愛和平。雖然並非所有的讀書人都能圓滿達到這個標準,但距離這個標準不會太遠,總是希望一生盡量接近這個標準。過去讀書人志在聖賢,功名利祿是附帶的,不是他主求的,這就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質。所以,無論什麼制度,只要人的素質好,有道德、有教養,就能做出好事;反之,如果人的素質很差,把倫常道德拋棄了,那麼再好的制度也會出毛病。從前,末代帝王違背孝悌忠信,違背禮義廉恥,這個朝代馬上就會被別人取而代之。如果這個帝王不離開倫理、道德,他就能一代一代傳下去。中國老百姓是很有耐心的,對國君小的過失能夠容忍,不會輕易犯上作亂,除非是做得太不像話、太嚴重,才會引起革命,才會造反,把你推翻。所以,一個朝代能否長治久安,癥結在什麼地方?在傳統教育。

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?是倫理。倫理教育的核心是什麼?是一個「愛」字。五倫之一是父子有親,這個親是人的天性,是本性,是性德,只要不被污染你就行,你就親愛。你在家是父親,你就要慈愛你的子女,慈愛你的家庭,這是你的職責;你是兒女,你的義務是要孝養你的雙親,為父母養老送終。第二是君臣有義,義是通過教育把愛提升到君臣的層面,它體現了君臣之間的義務和親愛。做國君的要勵精圖治,愛護自己的子民;做臣子的要忠心事主,忠於職守。第三是夫婦有別,「別」,不是身分和地位的懸殊,而是家庭分工不同。過去,丈夫承擔著家庭經濟的責任,他要創造財富,來保障家人的生活來源。除此之外,家庭中還有一項最重要的職責,那就是教育兒女。中國古人對於兒女的教育十分謹慎,這項任務不能交給別人,必須由母親親自負責。丈夫和妻子有這種職責上的差別,所以做丈夫的要做到有恩、有義、有情;而做妻子的,因為她承擔著教育兒女的職責,就要求她具有良好的道德風範,能夠言傳身教,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。這樣合理明確的家庭分工,保持了夫婦間的恩愛,穩定了家庭的結構,真正達到夫義婦德、和諧美滿的目的。然後,再通過教育把這種親愛擴展到兄弟、朋友的層面,這就是五倫的另兩個方面——「長幼有序」和「朋友有信」。

五倫中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這種關係是天然的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出來的,是本來存在的,是大自然的法則,是天地運行的秩序,故稱之為道;與道相應的思想言行,稱之為德。道德的原點是父子有親,這是天倫,沒有任何附加條件。懂得教育的原點,才能懂得中國五千年的教育是愛的教育,是自性性德的發揚光大。

從黃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,從孔子到我們現在又是二千五百年,五千年來貫穿中國的道統是什麼?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教育,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稱之為禮。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禮要是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;儒要是沒有了,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斷了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稱為五常,五常擴展到社會就變成八德。八德在中國有兩個說法,裡面有四個重複的,除掉重複的,有十二個綱目,就是孝、悌、忠、信,禮、義、廉、恥,仁、愛、和、平,這是儒家的精神,是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綱領。

在中國古人看來,學校辦得再多,教學科目再高深,如果不落實「禮」,不將「禮」運用在日常生活規範中,這種學問就沒有任何價值。中國傳統教育的這一特色,在古禮上表現得特別明顯。孩子二十歲行冠禮時,他的平輩要送給他一個字,從此他的朋友、兄弟姊妹、祖父母、叔叔伯伯,都要稱他的字,表示對他的尊重和鼓勵。只有他的父母、還有他的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,這就表明,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同等的。在喪禮中,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,老師去世雖然不用穿孝服,但也要心喪三年,要在心裡感念老師栽培的恩德,時時記起老師的教誨。古代,皇帝接見群臣,是面南背北行君臣之禮,但他在接見自己老師的時候,不以君臣之禮相見,而是以主賓之禮,就是皇帝站在東面,老師站在西面,這樣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。從這一點,我們可以看出,中國古代老師的地位之高,人們是何等地尊師重教!

中國古人從小就教小孩親近聖賢,讓他們讀聖賢書。聖賢書裡面最重要的是經與史。經長德行、長學問,史長見識、長才幹。一個人通曉經史,德才兼備,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,有聖賢教誨引導,有歷史經驗借鑒,就很容易解決一切問題。所以,經與史從小就要學好。《三字經》作為童蒙教材,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典範,它內容豐富,包羅萬象,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德育無不涉及。地理要熟讀,為什麼?讀地理會愛自己的國土,如果對它一無所知,愛心生不起來。多讀歷史,會愛自己的族群,愛自己的國家。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歷史,家庭歷史就是家譜,世世代代的根本。一個人因為愛家,就會常常想到要多做好事,榮宗耀祖,這不僅自己光榮,祖宗也有面子,父母也被社會大眾所尊敬。古人之所以有正確的人生方向、有遠大的目標,經與史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可是,現在一般人對這兩門學問疏忽了,這個疏忽虧吃大了,做人失去了方向,一生沒有幸福,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。

《學記》是我國古時候的教育科學,經考證,這個文獻最晚應在漢朝時完成,其中體現了夏商周三代學術界的教育理念和哲學思想。《學記》給我們解釋了教育宗旨,指出每個人到這個世間都有一定的職責。在家庭社會上你是什麼身分、什麼地位,這叫倫;你應當要做的事就是義。譬如父慈子孝,你在家是父親,你就要慈愛,愛你的子女,愛你的家庭,這是你的職責;你是兒女,你的義務是要孝養父母。又譬如兄友弟恭,身分是哥哥的,就要友愛弟妹;身分是弟弟的,要尊敬自己的兄長……古人對於這些非常重視,如果有誰逾越了這個範疇,那就是違背了做人的根本,違背了倫理和道義。《禮記·大學》所表述的教育理念,是中國教育哲學的大根大本,其中的三綱八目是老祖宗傳下來教學總綱,所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這三句是儒家教學的總綱。「明明德」三個字,說明了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的道理,我們學什麼?沒有別的,就是學「明德」。「新民」,現在的字義是「親民」,但是古人註解為「新民」,親民、新民意思都好。新是什麼?新是進步,所謂日新又新,年年進步、月月進步、天天進步,向什麼地方進步?向明德進步。「止於至善」,至善是性德,是教學目標,五千年沒有變。從什麼地方下手?從八個綱目下手。譬如格物,佛法裡面講就是斷煩惱,破煩惱障、破所知障,這樣明德才能顯現出來。明德是人人本具,個個相同的。為什麼會有差別?因為有障礙,業障薄的人就顯得聰明,業障深的人就顯得愚昧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,儒家的教育首先要把煩惱除掉,教你「明明德」,讓你恢復本來的面目。

教育的內容,就孔子教學四科: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,這些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樁事情。頭一個「人倫」,人與人的關係。五倫是道,隨順五倫是德,道德是根本。所以夫子教學的頭一個科目是德行,比什麼都重要!你的德行建立了,跟大自然的法則就相應,就能隨順大自然,這就是行道。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、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,這三個關係你搞清楚,才能夠沒有對立,沒有矛盾,和睦相處,天下太平!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,其它的是細節。像一棵樹一樣,這是根本,其餘是枝葉,只要把根本搞好,枝葉一定繁茂,花果一定豐碩。所以,中國古代教育的頭等大事是德行,著重於道德的培養。道德與因果的關係密切,善因感善果,惡因有惡報,因果通三世,覺悟的人都知道。因果的道理很深,人要是真正明瞭因果的道理,起心動念自然就會收斂,絕對不敢有邪思邪行。所以,中國古代教育的硬體設施,每一家都設祠堂,祠堂教倫理、教孝悌;每一縣都設孔廟,孔廟教道德;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廟,城隍廟教因果;三者相輔相成,構成立體化教育模式。中國人特別重視祭祀祖先,近年來政府還特地將清明節定為國家法定節日,這不是迷信而是教育。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,人們要追思祖宗的德行,歌頌他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和犧牲,看看有哪些德行值得我們效法和繼承。因此,祭祖實際上是一個慎終追遠、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儀式。中國傳統教育寶貴,祖宗千萬年智慧和經驗的結晶,這些智慧和經驗是永恆的真理,光徹寰宇,超越時空,經得起十方三世的考驗。

《三字經》這本書大家都曉得是教童蒙的,裡面內容是什麼?是中國傳統教學的綱要。先讓小朋友念熟、背熟,以後就會發覺一生所學都出不了這個範疇。這種教學的方法,在佛門裡面、在中國五千年傳統教育裡面都不例外。這跟外國的教育確實不相同,外國教育沒有這種理念。中國童蒙教育,小朋友五、六歲上私塾,現在叫上幼兒園,念什麼?念《三字經》。《三字經》第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句話說了什麼?說了最深的道理。什麼人能夠做到這句話?大聖人,在佛法裡面講只有佛陀才能做到。人性本善,一開學馬上就教給你,你一生所學就是這個目標,就是這個方向。你如果能夠證得性本善,那就叫成佛。

《弟子規》是做人的規矩、處世的規矩、待人接物的規矩,是止惡向善的基本戒條。雖然它總共只有三百六十句,但細細地觀察,它講了多少事情?一百一十三樁事情。文字不多,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,如果我們人人都遵守,就一定能夠國泰民安,世界和平。《《弟子規》的內容,如果與《十善業道經》去對比一下,就會發現十之七、八都是相同的意思。如果你能把《《弟子規》做到,十善業你就可以打七、八十分,有這七、八十分作為基礎,再繼續努力一點就可以拿到滿分。這樁事情,我們近兩年通過在廬江湯池做的實驗,證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,而且人民是非常好教的,不難!問題在哪裡?沒有人教。

中國古代,政治是為教育服務的,國家把國民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,這個不能不知道,知道了才會由衷地讚歎中國人的智慧,覺得中國人確實了不起。《禮記·學記》云: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」一國之君建立政權,領導人民,把什麼放在第一位?教學。古人懂得這個道理,所以政權一建立,馬上就展開教學。教學上了軌道,國家政權就會非常穩固,就能長治久安;要是疏忽了教學,國家政權就不穩定,社會就容易動亂,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人生在世,如果只圖物質上的受用,那跟禽獸有什麼差別?人跟禽獸不同之處就是接受聖賢教育,懂得倫常,懂得做人的道理。現在整個世界的動亂,很像中國春秋戰國時的樣子。戰國時代,實在講很不像話,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歷史時期。秦始皇依靠武力統一了中國,雖然武力能夠奪取天下,但不能靠它來治理天下,秦始皇崇尚武力,焚書坑儒,以暴治國,所以秦朝氣數最短,僅僅十五年就愴惶收場。取而代之的是漢朝,楚漢相爭五年,漢高祖滅了楚霸王項羽,統一了中國。高祖的接班人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,他懂得「馬上可以得天下, 不能馬上治天下」的道理,知道如果迷信暴政,以嚴刑峻法治天下,人民必然不會屈服,這樣就會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。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於是他就想到了教育。那時候諸子百家的學說很活躍,真正是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的局面,當時孔孟學說跟其它的學派處於平等的地位。漢武帝召集了許多學者專家來研究討論,教化人民最好要用什麼樣的學說?最後接受了大臣董仲舒的建議,採取了孔孟學說。漢武帝接受儒家學說,這是一個高明之舉,提示的人高明,決策的人高明,給中國帶來了兩千多年的福祉。此後,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,儘管朝代更迭,國體始終不滅,不被歷史淘汰,由此可見這個決策多麼高明、多麼重要!諸子百家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,有自己的一套主張,唯獨孔孟沒有。孔孟是述而不作,講的是古聖先賢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經驗,沒有創新,沒有發明,沒有標新立異,所以我說孔孟是老實人。董仲舒、漢武帝看重老實人,因為老實人不忘本,不忘老祖宗,這樣才能做到源遠流長,長治久安。漢武帝果斷地採納了大臣董仲舒的意見,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,自此,儒學成為中國的學術主流,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以貫之的治國方略。漢武帝統一了中國的版圖,同時也用儒家教學統一了中華民族的意識,構築了中華民族之魂。儒家學說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,奠定了六百餘年漢朝的基業,使漢朝國力鼎盛,人民安樂,長期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。

懂得教育,落實教育,在教育上收到良好成果的是中國人,中國人重視教育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。中國的教育,孔子創建了私人教學的典範,而國家正式制訂教學的政策,可以追溯到夏、商、周三代。我們在史籍裡可以看到,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前的堯舜時代,國家已經正式設立了教學機構,堯舜命令契為司徒,司徒就是國家主管教育的長官。教育的內容是什麼?倫理、道德。中國人重視這個,其他的像科學、技術、藝術,都放在其次。換句話說,中國的教育首先是教你做個好人,做個善人,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。它的核心內容概括起來講,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學說,到漢朝以後再加上佛教。佛教是古代帝王從西域請來的,佛教傳到中國後,一比較交流,發現佛教跟中國本土文化完全相應,沒有絲毫的牴觸,因此中國人立刻全盤接受。佛教最初傳到中國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皇帝封兩位來華的西域法師為國師,可見國家對佛教的倚重。當時,傳統教育是由宰相來管,宰相底下有個禮部,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,禮部尚書就是國家的教育部長。而佛陀教育則是皇帝親自來抓,所以佛陀教育的推動力度超過了中國本土文化,在全國能很快的開展,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。這樣一來,中國傳統文化就有了三個根,儒釋道。儒家講孝悌忠信,道家講因果報應,佛家講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佛家的前面兩句跟儒相應,後面兩句跟道相應,儒釋道三家水乳交融,並行不悖,三根同源,共同構築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,長期以來共同教化和造福中華子民。英國湯恩比博士讚歎中國古人心量大,沒有嫉妒、沒有排斥,能夠包容異族文化,就是指佛教。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本土文明,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。

儒家所提倡的孝道,內容很廣泛,一個人不僅要懂得養父母之身,更要懂得養父母之心、養父母之志。孔子的弟子問什麼是孝?夫子就說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意思是說,現在的所謂孝子,指能夠贍養父母;但是養狗養馬也是養,如果我們僅僅知道養親,而不知道孝敬的話,又怎能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?所以,養親容易孝親難,孝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。

養父母之心的另外一個方面,是不要讓父母擔憂,做到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」。就是說,除了健康,父母不會為你在其它任何方面擔憂,這樣你才稱得上是個真正的孝子。譬如,我們來到學校學習,功課不好,父母會擔憂,這就是不孝;和同學不能相處,讓父母擔憂,這也是不孝;走上工作崗位,和同僚不能相處,長官交給我們的任務不能很好地完成,讓父母擔憂,這還是不孝;更何況打架鬥毆這些不學無術的事情。所以,我們從這裡觀察,發現真正的孝子一定會是一個很完美的人。中國古人講「求忠臣於孝子之門」, 雖然這句話曾經受過錯誤批判,但實際上它有很深的內涵,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,在日本很多企業都奉為圭皋,當一個人要從普通員工升為主管的時候,企業主一定會訪一訪他的父母對他滿意不滿意?看他是不是個孝子?因為只有對父母盡孝的人才會對公司盡忠。

再者,養父母之志。父母親生養我們、教育我們,是希望我們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。我們用自己的能力、自己的學識,為社會大眾多做奉獻,這就是養父母之志。譬如過年的時候,溫總理常常在工地上,或者到農民的家裡,去探望慰問人民群眾。過年了,他沒有陪伴在母親的身旁,我們會不會覺得溫總理不是一個孝子?其實不會。他的母親因為有這樣一個兒子而感到高興、感到自豪,她覺得自己的兒子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了貢獻,她非常心滿意足。所以,《孝經》上講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」,說的就是這種更高層次的孝——養父母之志。

除了品德教育之外,古人對讀書也很重視。讀書就是背書,過去私塾老師不講解,只教句讀,讓你把古聖先賢的典籍統統背熟。小孩記憶力好,念個二、三遍就會背。會背之後,老師督促再念一百遍、二百遍。為什麼念這麼多遍數呢?一生都不會忘記,即使到八九十歲時寫文章,引經據典,都不要查資料,背得太熟了。「少成若天性」,完全叫你背誦,不講解。天天教你朗誦、教你熟記,目的在那裡呢?目的是把你的妄想打掉,使你的心地純正,把古聖先賢的教訓銘記在心,作為一生行事做人的指南,這是小學階段童蒙養正的教學方法。古代中國不設中學,只有小學、太學。太學就是大學,小學是七歲到十二歲,這個階段完了,十三歲就進入太學。太學裡面的教學,不再背誦,因為全部背過了,而代之以講解、研究、討論。太學很有味道,真正的讀書樂,哪裡像現在讀書這麼苦?我們看現在做學生這麼苦,做老師這麼苦,嚇得來生都不敢做人,太苦太苦了!過去太學裡,一個老師只教幾個學生,哪些科目有哪些學生參加,完全因材施教,多則十來個人,少則五、六個人,用現在的話講都是小班制。所以老師常常備著酒菜,學生挑著擔子,老師坐著車,學生趕著車,到處遊山玩水,走到哪裡就討論到哪裡,不要帶書,連參考書都不要。學生的書都背得很熟,老師也背得很熟,說起第幾頁、第幾行,大家都知道,所以那個教學真是快樂。遊覽的地方大抵都是些古蹟,與所教的內容皆有關聯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一面講解、研究、討論,一面親身實地考察,感受會格外深刻,兩、三個月之後回來,課程也就圓滿地結束了。太學畢業,參加國家考試。國家規定,縣市考秀才,省考舉人,國家考進士。那時,不滿二十歲考取進士的很多,考中進士就有資格做縣市長,優秀的舉人也可做縣市長、做地方官。現在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,一個小孩他也能把一個地方治理好這就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效用,真的是智慧、學問、品德全面地成就一個人。所以,中國人最懂教育,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經驗,有教育的成果。這樁事情,在國外,英國湯恩比博士常常提到,讚歎中國人智慧。

中國過去國家辦的學校,那是培養國家幹部,有縣學,有省學,國家有太學,都是專門培養幹部的。這些幹部從哪裡來?從私塾裡選拔出來的。這個事情誰去做?地方官做,現在來講就是縣市長,他們常常去訪問,到處去視察,為國家尋覓推薦可造之才。漢武帝制定的選拔標準是「孝廉」,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,首先看他是不是孝子,然後看他是否廉潔。如果他能孝親,就是一個懂得報恩的人,日後定能為國家盡忠,為社會造福;如果他為人廉潔,就會珍惜自己的名節,不致貪污腐敗。這個制度延續了兩千年,任憑怎樣改朝換代,這個制度始終不變,歷朝歷代都選孝廉。所以,古代地方官員在執政期間,考察他的政績第一條就是為國家推選人才。國家最高的懸賞給誰?進賢者受上賞,獎給那些替國家選拔人才的人。

中國古人對於領導者非常尊敬,《孟子》說「爵一、齒一、德一」,就是尊敬領導者、尊敬上了年紀的人、尊敬有道德的人。為什麼中國古人對領導者如此敬重,把他們排在第一個,這是不是官本位?不是。因為古代人讀書做官,並非為了發財致富,而是想著如何去回饋社會,他念念都是以天下為己任,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造福人民,因此他們值得人民尊敬。譬如,宋朝的范仲淹,小時候有一次讀書讀累了,就出來玩,碰到了一個算命先生,他很好奇,就問:「你會看命?你幫我看一看,我以後能不能做到宰相?」年紀小小的范仲淹,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,把這個算命先生給嚇了一跳,忙問:「你為什麼年紀輕輕口出狂言,出口就要做宰相?」被這個算命先生一問,他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,於是他就改口說:「那你幫我看一看,我以後能不能做個好醫生?」良相和良醫在算命先生看來,是貴賤完全不同的職業,於是就問他:「為什麼你讀書只想做宰相和醫生?」沒有想到年紀小小的范仲淹這樣回答說:「唯有良相良醫可以救助別人。」這樣的話從年紀小小的范仲淹口裡吐出來,讓這位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動,他說:「你這樣的存心,就是一個宰相的存心,你以後做官一定能夠做到宰相。」我們知道范仲淹以後做官,他真的做到了宰相,因為他有那種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高尚襟懷。再看看現代,我們周總理小的時候,有一次老師問他:「你讀書是為了什麼?」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周恩來就揮筆寫下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」幾個大字。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彪炳千秋的一代良相,能夠成為億萬人民衷心愛戴的泱泱大國總理,絕對不是偶然的,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,有那種憂國憂民的聖賢之心。

中國文字和外國不一樣,是智慧的符號。翻閱字典,我們看「教」字,「教」是六書中的會意字,左右結構,左邊兩個叉叉是上行下效的意思,表示上面怎麼做,底下怎麼學;另一邊寫成篆字很好看,好像一隻手拿著小樹枝,在輕輕地敲打,這是老師在提醒學生勤奮學習。「育」字,上面的「子」字反過來寫,從肉身,含有「養子使作善」的意思。過去做父母的都期望小孩將來能成為善人君子,能建功立業,為家族增光,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理念。可是,依照這個標準來衡量,現在沒有教育了。過去教師,首先教你怎樣做人,至於做事,那是屬於技能、技術的培訓。你看孔子教學,他講四科,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語,第三是政事,最後才是文學。政事相當於現在的職業教育,教人謀生的技能,這是物質方面;文學是文化藝術教育,屬於精神生活的層面。你看,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層面,首先強調的是德行基礎,把德行作為國民教育的大根大本。可是現在的學校,雖然辦得名目繁多,但大多數都好像是知識技能傳習所,所謂老師也不過就是教學生怎樣考試怎樣做作業的人。孔老夫子的教育四科,前面兩個都沒有了,前面兩個是根本,可是現代教育卻把根本丟失了!

今天整個世界的社會動亂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出在這四個教育沒有了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!人與人的關係不和諧,演變為現在社會上常常出現的兄弟姐妹相殺、父母兒女相殺、夫妻相殺、戀人相殺、同事相殺、上下級相殺……這些人在殺人的時候,心中充滿仇恨,頭腦一片空白,不知道殺人是過失,不知道殺父母是天地間第一等大罪,你看這個問題多麼嚴重!去年,在巴黎、倫敦那邊的同修告訴我,兩個星期之前發生了一個兄弟相殺的案件,十四歲的弟弟把哥哥殺了。弟弟不知道殺人是有罪的,不知道殺害哥哥天理難容。這是怎麼回事?肯定是傳媒教出來的,電影、電視、網路裡面暴力色情氾濫,他從小這些東西看多了,以為這種事很平常,殺人可以解決一切問題。所以,我告訴當地的同學們,我說現在一個星期你會聽到二、三次;十年之後,你會一天聽到二、三十次;二十年之後,你會一天聽到二、三百次,這就叫世界末日。西方宗教裡所講的末日,依我看不在地球毀滅,也不在核武戰爭,而是人不再像人。人一但失去道德底線,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,就會連禽獸都不如!恐怖分子在哪裡?說不定就在自己家裡,就是自己的兒孫,三句話不對味,他就殺你,看你怎麼辦?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,說明教育是大事,不是小事,全社會要重視起來,現在趕快挽救還來得及,如果再遲個五年十年,恐怕真是神仙下凡也救不了。今天我們談倫理道德教育,在時節因緣上來講已經是走到了最底限,不能再遲,再遲就不得了。我和布希總統見面時談到這個問題,他也十分重視。我跟美國朋友們講,美國的憂患絕對不在國外,而在國內。這麼多年來,美國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向上遞增,這是很可怕的徵兆,應當要特別引起警覺。

有一份美國雜誌,講到青少年犯罪率,太可怕了。為此我特地到加州、洛杉磯,在廣播電台做了兩次座談。首位邀請的是大洛杉磯地區的檢察長、法官,第二位是帕薩迪那的市長,第三位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長,我們四個人在一塊兒座談。我就把這個事情提出來,向檢察長諮詢,問這個報告是不是真的?他說是真的。我說現在有沒有辦法控制住?他說沒有辦法。我就說了一句很不客氣的話:「如果控制不住,任其發展下去,美國大概三十年會亡國。」他聽了愣住了,沒有法子回答。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非常嚴重,然而對下一代不知道該怎麼辦?

有一年,我在舊金山講經,甘貴穗居士告訴我,聽眾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博士,她說你在舊金山開了博士班。現在科技發達,在美國有許許多多讀博士學位的人。這麼多人受過高等教育,為什麼還那麼迷信,還會走入邪教?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因為他沒有接受過根本的教育,他所接受的僅僅是科學知識。科學知識可以增長人的見聞,可以使人掌握某些技能,也可以使人變得比較聰明,但知識不是智慧。智慧,超越時空,潛能巨大,是正確認識世界的根本,只有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中才有,它的教學內容,完全針對現實的生活。首先給你講倫理的道理,也就是教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,從父子關係、夫婦關係、兄弟關係、朋友關係、君臣關係(君臣關係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)講起,讓你清楚在這個世界上,自己是什麼身分?與其他人要怎樣相處?自己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?這就是教育。人事關係明白之後,進一步,再教你人與環境的關係,人與動物的關係,人與植物的關係,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。更進一步,講到所謂玄學,即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這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是做人的大根大本。懂得了怎樣做,生命才有意義,人生才有方向,世界才會太平,這就是中國人智慧的教育。

今天社會這麼亂,原因在哪裡?倫理亂了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亂了,忘記了做人的責任。於是變成什麼呢?人越來越自私,自私當然就會發生衝突。人人見利忘義、唯利是圖,你想社會安定怎麼可能?孟子講得好:「上下交征利,其國危矣」,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真實寫照。所以,當前的國際社會完全是一派亂象,人類非常危險。諸位要知道,21世紀,要挽救世界人類的頹運,正如英國的大哲學家湯恩比所說,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大乘佛法,捨此別無他途。自古以來,中國傳統教育具有維繫社會安定和睦的功能,「和」是它的核心,共存共榮是它的理念,表現在「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」五個方面,如果不講求這些,要想達到社會的安定繁榮,是絕對不可能的。

我們再來談談社會上的小學教育。台灣有一些同修,提倡「兒童讀經運動」,他們把這個構想送來給我看,我看了之後很歡喜,在它的名稱上增加了「孝廉」二字——「兒童孝廉讀經運動」。為什麼加上兩個字?因為這兩個字能挽救社會。「百善孝為先」,提倡孝道,人就能知恩報本,做事情就會恪盡職守、盡分盡力;奉行廉潔,就能杜絕貪污,官清民順,自然天下太平。

兒童讀經能不能達到效果?我覺得有困難。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正確的示範引導和當前的社會大環境。我們的傳統教育丟失得太久,幾代人都被耽誤了,如果沒有好的修學環境,沒有形成社會家庭的共識,沒有國家政府的大力倡導推行,就很難收到效果,這就需要全社會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。這使我想到,國民黨早年在台灣曾經一度提倡恢復中國傳統文化。有一次我在方東美先生家裡,遇到當時教育部幾位官員向方老師請教,復興文化的工作應該怎麼做?方老師答得妙極了。他說,第一,台灣所有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;第二,電視台跟廣播電台統統把它關閉。這些官員聽了搖頭:這做不到!方先生說,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文化,只要這些東西存在,還談什麼復興!這話說得很正確,所以台灣演變到今天,大家都看到了,是全世界最亂的一個地區。五十年前方老師就看得很清楚,不是做不到,是政府沒有這個魄力,沒有這個認識。

對電視、廣播、電影、雜誌、報紙,我大概四十多年沒有接觸,自己保護自己。不去看這些東西,看了,就會吸收一些垃圾,這是完全違背自性的。我們有時間就應該多讀聖賢書,讀聖賢書有真樂,一如夫子所言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我住在香港,每天晚上讀書至少讀到十二點,一個星期總有兩、三個晚上讀到兩點鐘,樂!讀書真樂——跟聖賢人做朋友,親近聖賢人。多年來,人家送我的書,我首先看版權頁,只要上面寫著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我就不看了。要問為什麼?因為作者的心量太小了,把錢看得太重,能寫出什麼好東西?所以用不著耽誤時間去讀。看來看去,還是古聖人的東西好,智慧高明,心胸開闊,不要版權,無私奉獻,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,念念都是為天下蒼生著想。

現在學生都被電視、網路教壞了,怎樣把他教回頭?太難太難了!電視和網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和人們的思維。現在電視裡頭演些什麼?離不開恩怨情仇、色慾暴力。這些負面的東西,孩子們看在眼裡,記在心上,他全學會了。因此,電視和網路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,它確實也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,一但失去道德的制約,必將對社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危害,成為人類的夢魘。電視、網路的特點是傳播速度特別快,受眾面特別廣,信息量特別大,因此電視、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和作用絕對不容低估。我們今天佛陀教學與時俱進,採取國際網路、電視的方式,是反其道而行之。我們用網路教學已經有二十個年頭,用這個方法,一個老師能頂得上千萬個老師。網絡這把雙刃劍,如果能充分運用好,社會得益,國家有救。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,如果國家領導人真正覺悟了,聘用專門人才,禮請好的老師,利用電視教學,在電視台專門開闢一個「中華傳統教育」頻道,就可以拓寬傳統教育的受眾,讓子孫萬代受益。

現在國家很重視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,多年來做了很多努力,卻收效甚微,為什麼?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,就是我們沒有虛心地從傳統文化中去汲取教訓,過分地強調所謂創新思維而忽視了道統繼承,這從根本上違背了德育的規律,所以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。什麼是教?《禮記·學記》告訴我們:「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」,就是說教育有兩個功用,一個使人們善良的方面得以增長,另一個是使人們的過失得以挽救。看看我們當代的「教育」,學校普遍重視的是技能的培訓、學科知識的灌輸,兩眼死死盯著考試成績不放,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格教育,把教育的核心問題給忽略了。

此外,道德教育要循序漸進。《大學》有句話「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,如果把教育的先後次序給搞顛倒了,教育就不能達到預期目的。教育應該從哪裡起步?答案是「百善孝為先」。《三字經》非常簡練地概括出來,就是「首孝弟,次見聞」,教育首先應該培養人的孝悌之心,然後再教給他知識和技能。為什麼?因為知識技能可以造福社會,也可以禍害社會,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,對朋友不忠,即使掌握了很多的知識和技能,也只能增長他的自私和驕傲,成為惡業的根源。

現在,我們看到很多的社會現象,都是和孝悌之心的根本缺失是有關連的。很多大學生在接受了別人的資助後,竟然沒有一句感謝的話,叫人心寒。大家在探討這方面的原因,眾說紛紜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就是因為現代的孩子已經不懂得感恩了。試想,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,他們都不能夠記在心上、時時刻刻想著去報答的話,對於陌生人的資助,對於政府的關心,又怎能銘記心上,時時想到回報?在國外,我們也看到不少類似的情形,政府對於那些鰥寡孤獨的人、殘疾人、老年人給予了特別的照顧,但是這些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,還做了各種偽證來欺騙政府,以冀獲取更多的好處。資助弱勢群體,本來是政府的的責任,是文明社會的善舉,但是這些被資助的人,對政府對社會卻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。對比之下,中國老百姓的素質就完全不同了。我們在十七大之前去東北搞調研,當時李克強在做遼寧省委書記,他介紹我們去考察撫順棚戶區的改造情況。我們去了之後,看到當地的老百姓真的是感恩戴德,寫了很多的詩歌讚美政府。校長說:「不應該感謝我們,是我們對不起你們。實際上這些問題早就應該解決了,我們到現在才解決。」老百姓感謝政府,感恩之情是發自內心的。從兩者對比之中,我們確實看到了中外兩種文化底蘊不同,教導出來的百姓也不一樣。

過去,學校是私人辦的,稱為私塾,私塾不夠普及,因此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机會到私塾去接受正規的教育。怎樣把聖賢教育拓展到一切社會層面,讓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得到聖人的教益?中國古代社會教育起到了積極的補闕作用。社會教育,我們今天稱作文藝表演,如戲劇、歌舞、音樂、繪畫這些東西,幾千年來用這個寓教於樂的方法,使民間不認識字的人,沒有念過書的人,他也能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。我母親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但什麼道理她都懂。從哪裡學來的?鄉下廟會的時候唱戲,從那裡學來的。中國這些戲劇,內容是什麼?忠孝節義,善惡報應。它的指導原則,就是孔夫子的一句話——「思無邪」,所有的藝術表演,都要符合這個指導原則,不能讓人家看了、聽了之後產生邪思邪念,否則就是誨盜誨淫,貽害社會。

雖然現在也講文藝,可是意思跟從前不一樣,古時候的文藝不是單純的娛樂,而是道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。你看《詩經》,孔老夫子刪選詩歌的標準是三個字——「思無邪」,你就曉得中國古代的藝術是誘導人的正知正見。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,無論詩詞、歌舞、戲劇、小說,實際上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,那就是「思無邪」,就是教人們的思想沒有邪思不正的成分。所以,我們看到這些詩詞、歌舞、戲劇,都是以弘揚道德、宣講正氣、淨化人心為主要的內容。我們聽了靳老師的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」的講話,就能感受到這種社會教育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。後代的漢賦、楚辭、元曲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,乃至各種民間藝術,大多都用藝術的方法來表現積極的內容,達到「思無邪」的教化標準。可是,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,現在的電視、網路、電影、歌舞節目,唯恐人心不邪,唯恐天下不亂。現在的東西,離不開暴力、色情、殺盜、譫妄,受害者的年齡聽說已經降到兩歲,兩歲小孩就讓他增長邪知邪見,你說怎麼得了?

現在,我們很多人都說孩子不好教,小皇帝、小公主們的脾氣很厲害,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。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非常嚴重,原因在哪裡?我們來觀察分析一下,現在誰是家庭的核心?孩子是核心。我們說,沒有人生來就是小公主、小皇帝的脾氣,都是我們大人不會教,把他給慣成了小公主、小皇帝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。教育,絕對不是口頭上說教,而是身教重於言教,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樣。古人說「以言教者訟,以身教者從」,只用言語來教訓,孩子們會產生懷疑,引起爭議,說你自己都做不到,還能說我?他不服氣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上說「勢服人,心不然;理服人,方無言」。我們在生活中要善于給兒童作正面的表演,他就會去跟著效仿,健康成長。

過去小學生入學,頭一天做什麼?行拜師禮。拜師禮簡單隆重,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。我六歲時上私塾,私塾在一個祠堂裡面,父親帶著禮物,那是供養老師的。進學堂,要預先向老師約請,定好哪一天去拜師,所以學堂裡早有準備。大廳裡供著孔子的神位,但沒有孔子畫像,因為那時畫像很少,只寫一個牌位供在那裡表示尊敬。老師站在旁邊,同學站在兩邊。父親帶著我,我跟在後面,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,拜完之後起來,父親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,然後再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,送上禮物。每一個新同學上學時都要按規矩做一次,所以老同學在旁邊就看了很多次,印象特別深。你看,老師跟家長的關係與現在不一樣,以前老師接受家長這樣的大禮,他如果不認真把小孩教好,他怎麼能對得起別人的父母?良心怎麼能安?做父母的給老師行這樣的大禮,是全身心的付託,從此這個孩子就委託給老師好好地教導照顧。當年,我們在學校裡犯了過失,會受到老師處分,那時候處分是體罰,打手心、罰跪。放學回家,如果被父母親察覺了,第二天一定會帶著禮物送給老師,感謝老師的教導。現在不一樣,現在聽說學校老師要處分學生,家長會去告狀,這樣老師還敢教下去嗎?不敢教了。所以從前我們看到父母對老師那麼尊敬,就絕對不敢犯過,為什麼?犯了過,不光自己受罰,父母還要去給老師賠罪並且送禮酬謝。這是我們當年的親身經歷,終身不忘,終身受益。

眾所周知,大乘佛法在印度本土已滅,唯獨在中國能夠落地生根,開花結果,千餘年來發揮著安世濟民的作用,蔭庇著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。這是有道理的,因為佛法是師道,師道首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。中國古代聖賢教人孝悌,教人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這對佛法的弘揚利益太大了。佛法需要這樣的養分,它才能夠成長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,中國佛法在歷代的成就遠遠超過印度,道理就在此地。中國幾千年來聖賢輩出,仁人君子佔人口的比例相當大,所以中國長期以來,官清民順,社會安定,人民安居樂業,社會呈現出繁榮祥和的景象。在聖賢的示範引領下,人與人之間謙卑自牧,明禮守信,人人懂得自己的身份位置,懂得尊重別人,懂得和睦相處,所以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。五千年來,中國從來沒有主動侵犯過鄰國,外國學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,不能不佩服中國人愛好和平是真的,不是口號。這麼大的國家,這麼多的人口,為什麼能夠做到內外一片祥和?值得深思。

我們從歷史上看,中國漢唐以來,被譽為「華夏之子」、「禮義之邦」,很多國外的人都喜歡到中國來朝貢。如果他們來的時候帶十件禮物,中國皇帝就會下令派人給他帶上二十、三十件禮物回去,回禮一定要比送禮重兩倍以上,這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心的厚樸,不佔別人的便宜。所以當時很多的外族,都很喜歡到中國來朝貢,他們來到中國一看,中國確實不愧為禮義之邦的稱號,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彬彬有禮,他們回去向自己的國王一禀報,很多國家都把中國的皇帝奉為「天可汗」。什麼是「天可汗」?就是天底下公認的領導者。我們看天可汗的稱號,不是中國的皇帝憑著武力強大,四處征討別的國家、強加於人,而是這些人看到中國治理得如此之好,不愧為禮義之邦,他們心悅誠服,心甘情願地要接受中國人的教化。現在某些外國人不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,看到現在中國經濟發達,他們就宣揚「中國威脅論」,這是什麼?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他們如果知道中國有開放的歷史胸襟,有優秀的文化傳統,他們就不會產生妒忌,就不會提出這麼愚蠢的謬論。

明朝,鄭和下西洋,正值中國國力鼎盛時期,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,人數最多的時候二萬八千多人,最長的艦相當於今天太和殿的兩倍之長,到達很多國家和地區。他每到一地,帶給當地人們的是茶葉、是絲綢、是先進的造船術和造紙術,並沒有侵佔別的國家一寸土地。所以直到今天,鄭和在東南亞的很多地方,還受到尊重和敬仰。中國的文化不僅造福中國自己,而且也影響到世界,在日本,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、日本的企業之父、金融之王澀澤榮一,他就是一手執《論語》,一手執算盤,開啟了日本儒家式企業經營之風,這也使我們看到了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。當代新加坡政府更是兼收並蓄,在加強法治教育的同時,特別重視儒家倫理教育的推廣,所以就使得新加坡在取得西方經濟增長、科技發展的同時,避免了西方國家的種種社會弊病和道德危機,成為當今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國家。

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五千多年的長治久安,有它大道理在。西方崛起才三百年,現在已經走到末日——這個話不是我們說的,是西方人自己出了一本書,書名叫《西方的沒落》。西方現在真的是麻煩,走到了恐怖時代,社會自信心喪失,前途一片渺茫。他們中的有志之士開始進行了深刻的反省,要到東方來求寶,到中國、到印度來尋找救國救民的方法。在印度,向印度教、佛教中去尋找;在中國,向儒釋道來尋找;尋找化解衝突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的方法。如今,以孔子命名的學院遍布許多國家和地區,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全世界空前的追捧,這足以證明中國傳統教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,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。所以,我們中國人首先對自己的老祖宗要有信心,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要有信心,他們的智慧、經驗經過五千年的驗證,如果有問題早就被歷史淘汰,絕對不會流傳到今天。

學習儒家傳統教育,中國人比外國人要方便多了,因為是本土文化,我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。儒家傳統教育的基礎是什麼?孝親。孝親裡面最重視養老,養老是作兒女的責任。但是現代的教育,與中國古時候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。現在的年輕人,對於孝親非常淡漠,許多人變成了「啃老族」,這不能怪年輕人,怪誰?怪老一輩沒有把他們教好。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——「先人不善」,上一輩沒傳沒教,怎麼可以怪下一輩?

我們再看看,現在的學校在教什麼?什麼都教,就是不教怎樣做人。現在的教育,如果要不客氣地說,就是教你怎樣競爭,怎樣賺錢,怎樣把別人的錢弄到自己的荷包裡來,就像孟夫子所批評的那樣,重利輕義。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,將來到社會上,損人利己,不擇手段,六親不認,極端自私,試問天下如何不亂?我過去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間很長,這個老人非常愛國,每一次提到教育,他一定拍桌子發脾氣罵人。他感慨很深,因為現在真正懂教育的人太少了,中國的傳統教育差不多斷了一百年。一百年的時間,三、四代人都被耽誤了,學校教育成了無本之木,無源之水。所以,傳統教育不光自己不知道,父母不知道,連祖父母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。

為什麼傳統教育會丟失?原因是西方文化衝擊了古老的中國。其時恰逢滿清末年朝政腐化,國事一敗塗地,知識分子對傳統失去了信心。當時的中國年輕人被西方國家表面上的強盛所迷惑,對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產生了懷疑,害怕守著老祖宗的成法會亡國滅種。他們不做深入具體的歷史分析,反而無端問罪於先人,認為是老祖宗的學說害了中國。於是就有人提倡全盤西化,一時狂飆亂起,嗡嗡嚶嚶,竟然提出了「打倒孔家店」的極端錯誤口號,中國老祖宗的東西被貶得一無是處,傳統文化統統不要,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。一批狂熱分子大吹大擂,崇洋媚外,替人數寶,跟在洋人的屁股後面搖尾乞憐,一副戰戰兢兢害怕挨打的可憐相,完全失去了民族自尊。這一百年來,中國人真的受盡了屈辱,在國際社會抬不起頭來,沒人瞧得起。但是時過境遷,現在西方國家的問題出來了,校園槍案、綁架、暗殺、暴力、強姦、吸毒、早戀、墮胎、叛逆、心理變態、少女媽媽……種種前所未聞的怪事層出不窮,教育成了西方社會的夢魘,於是西方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痛定思痛,把眼光投向東方,他們要到古老的中國來求智慧,尋答案,找辦法,這是一群覺悟過來的人。

早年,李老師單獨跟我談話的時候非常感嘆,他說學生找老師難,老師找學生更難!老師一生當中要遇到一個能繼承道業的學生,這種機緣實在可遇而不可求。古人云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如果自己的事業沒有人繼承,一但死了,所有的事業都灰飛煙滅,還有什麼成就可言?國家也是這個道理,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傳統,就等於人失去了靈魂,不是被異族同化,就是被他國消滅。過去老師教學生,家長教兒女,總希望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,學生的成就就是老師的成就,下一代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就,因此中國古人的教育非常看重道業傳承。這個基礎太重要了,中國這種教學的理念跟方式,五千年來沒有改變,只是在最近這一個世紀被疏忽了。這個疏忽我們不能只怪父母,成因很複雜,讀一讀中國近代史就會瞭解。滿清亡國之後,君主政治被推翻,代之以民主政治,限於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,當時國家沒有辦法統一,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。此後雖然有個形式上的中國,實際上每個省都是半獨立的狀態,地方擁兵自重,不聽中央調遣,烽火遍地,戰亂頻乃,民不聊生。接著日本人侵略中國,把中國的社會秩序打亂了,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傳統教育沒有辦法落實推行。日本人侵華戰爭長達八年,我們親身經歷,天天在逃難,我們在前面跑,日本人在後面追……許多年過去了,社會秩序都沒能夠恢復正常,聖賢教育就這樣漸漸被淡忘了。這種情形很像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的那樣: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」,因此「無有語者」。 傳統教育在中國丟掉將近一個世紀,影響到幾代人,這是國家民族的大不幸。對這種遺憾的事情,我們不要急於責備先人,而是要找出歷史原因,再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,逐步恢復傳統教育。

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經提出兩個命題,我把它節錄下來,大家共享。第一個命題,二十一世紀,只有宗教能拯救世界。他所說的宗教有四個,中國的儒、釋、道加上西方的基督教,其中儒、釋、道作為重點講得最多,由此可見,他對於中國文化是多麼推崇!第二個命題,誰是地球的繼承者?他說是中國人。中國人自秦以來就統一,雖然改朝換代多少次,始終國魂不滅,維持著大一統,其中有大道理在,值得深思。中國人可以說得天獨厚,好像老天爺特別眷顧這個族群,為什麼這樣說呢?這是有道理的,因為這個族群有善根,這個族群世世代代有好的教育。我們看,全世界許多國家或族群,有幾個講孝悌忠信的?有幾個講禮義廉恥的?有幾個講仁愛和平的?找遍全世界,只有中國。

現在外國人都在拼命學習孔子,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,使我們受到了很大的觸動,外國人都說好,我們自己是否也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?我們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:相信在21世紀唯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大乘佛法才能夠拯救世界,這個傳統文化一定會發揚光大,影響和推動世界歷史的進程;炎黃子孫一定會重拾自信,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;中國——儒家文化的搖籃、道家文化的發祥地、大乘佛法的第二故鄉,一定會對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。

節錄自 淨空老和尚講演集